從去年 4 月小米官宣造車后已經過去了一年半,到目前為止,除了幾輛自動駕駛測試車,外界依然看不到任何小米汽車的模樣。
不過,小米汽車的熱度倒是一點都沒有少。
9 月 15 日,雷軍接受央視財經采訪時,一句 " 小米造車是被逼出來的決定 " 又登上了熱搜。
巧合地是,近日也有消息稱,蔚來將在明年發布第一款智能手機,并且將 " 追求高端路線 "。
手機廠商和汽車廠商 " 互相偷家 " 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前有華為、蘋果,后有蔚來、吉利、特斯拉。不過就目前來說,大家依然還停留在 " 嘴炮 " 和規劃階段,真正進入各自市場 " 貼身肉搏 " 的畫面還未出現。
目前行業主流觀點是電動汽車,尤其是搭載自動駕駛后的電動汽車將會是下一個移動計算場景,即 " 會跑的計算機 "。而與移動計算聯系最緊密的自然是現代人形影不離的智能手機。
用手機控制電動汽車是兩者互聯重要的使用場景,包括手機遠程控制汽車啟動、監控汽車運行狀態、與車內的車機等設備協同等等。目前最典型的例子是華為鴻蒙智能座艙與華為手機的協同。
總而言之,手機是進入汽車一個重要互聯網入口,而在 " 流量為王 " 的數字時代,車企顯然不希望自己的流量入口掌握在手機廠商手中,手機廠商也不樂于只做車企們的陪襯——掌握了上游流量的企業總是會不自覺往下游控制。
就像雷軍說的," 此時此刻,風口就在智能電動汽車,智能電動汽車成了汽車工業和消費電子的融合,如果你不干,你就落伍了 "。
不過,雷軍的話也不一定就是真理。
畢竟手機廠商里更多的都沒有造車,三星、榮耀、vivo 都明確表示不會造車,而車企里沒有宣布造手機的就更多了,包括通用、大眾、豐田等一眾老牌車企至今未表示過對造手機的興趣。
因此這里似乎有個奇怪的現象,想造車的手機廠商都是大廠,但想造手機的車企卻都不是大車企,即便是目前風頭最盛的特斯拉,銷量也遠不及其他老牌車企。
其中的原因除了老牌車企距離一線科技行業較遠,對前沿科技感知不夠,最可能的原因或許是手機和汽車的聯動目前依然處于非常弱的階段,那些美好的遠程操控場景還停留在想象中。
用戶會不會為了一臺車而選擇同品牌手機,或者為了一款手機而選擇同品牌的汽車都還需市場檢驗。
另一方面,無論是造車還是造手機,開發成本和推廣成本都相當高,手機廠商在沖擊高端且手機市場下滑明顯;車企們則在進行電動化轉型,生怕下一個諾基亞。
因此,大部分手機廠商和車企都選擇了觀望,而不是像雷軍一樣 " 賭上自己所有的聲譽 "。
因此," 互相偷家 " 只出現在了少數幾家企業上,而沒有成為整個市場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