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日前,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年來,我國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由最初的 17.2 萬人次躍升至今年的 1144.2 萬人次。從十幾萬到上千萬,教資報考人數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增速之迅猛不由得令人驚嘆。那么,這些年來,我國教資考試究竟發生怎樣的變化,報考人數為何年年水漲船高,社會所重點關注的 " 雙減 " 問題對其又產生了哪些影響?
01 報考人數一路攀升,競爭程度日趨白熱化
近幾年,我國教資考試熱度持續攀升,從報名人數看,2016 年 ~2020 年這五年間,我國教師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增加了 730 萬,漲幅超過 280%。其中,2016 年報名人數為 260 萬人;2017 年為 310 萬人;2018 年為 651 萬;2019 年為 880 萬人;即使在上半年??嫉?2020 年,也有 990 萬人之多。
時間來到最近兩年,雖受 " 雙減 " 政策影響,教資報考人數在 2021 年出現短期波動,但基本也與 2019 年水平相當,僅僅略低于前一年。而今年則再創新高,人數突破千萬大關,來到了驚人的 1144 萬,已迫近高考報名人數(2022 年高考報名人數為 1193 萬人)。如果將時間線進一步拉長,與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制度全面實行的十年前相比,今年報考人數已是當年的 66.5 倍,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通過考核的人數有所上升,但由于報考總人數的幾何增長,教資考試通過難度不降反增,競爭日趨激烈。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落實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2019 年高考成績前 30% 的學生報考師范專業的比例,由 2018 年的 18.3% 提高到 33.4%,教師崗位的競爭不言而喻。
另據《中國教育報》統計,自國考試點開始后舉辦的 11 次全國教師資格考試中,筆試累計參加人數約 515 萬人,合格人數 180 萬左右,通過率僅為 30% 左右;面試累計參加 192 萬人,通過面試 134 萬,通過率不到七成。如果單獨看個別年份,數據可能更低,像 2019 年共認定發放 199.6 萬本教師資格證書,取證率約為 22%。
02 難度增大、人數眾多,教師職業為何還備受青睞
上文可見,這些年我國教資考試的難度在不斷加大,教師職業的門檻顯著提高。此前,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發布的《關于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增加 " 心理健康教育 " 等學科的通知》,要求自 2017 年下半年開始,各試點省份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需要增設更多學科。其中,初中、高中、中職文化課類別增設 " 心理家康教育 "" 日語 "" 俄語 " 學科,小學類別面試增設 " 心理健康教育 "" 信息技術 "" 小學全科 " 學科。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 2020 年接受《人民教育》雜志采訪時也表示,要嚴格要求教師 " 職業入口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使教師這個職業擁有如此魅力,縱使層層選拔也無法阻擋人們對其向往。
1. 薪資、待遇等內在驅力
不可否認,優厚的薪資待遇絕對是吸引人們報考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政策角度看,國家在大力扶持教師行業。2017 年,國務院印發施行《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首次提出 " 完善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進績效考核辦法,使績效工資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量和實際業績,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
國家不僅高度重視教師的薪資,在教師 " 減負 " 問題上同樣如此。2018 年全國 " 兩會 " 上,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呼吁,要把時間還給老師,要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素質、提高質量;后續,國務院出臺《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到扎實推進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工作。
2. 就業、升職等外在推力
當下,求職難、就業難已成社會普遍共識。李克強總理在今年 " 兩會 " 期間接受采訪表示,我國今年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達到約 1600 萬人,多年來最高。高校畢業生 1076 萬,是歷年最高。尤其環境下行背景下,一些企業甚至知名大廠裁員屢見不鮮,進一步增加了就業壓力。
面對不甚樂觀的就業形勢,數以千萬的求職者(以高校大學生為主)倍感焦慮,此時報名考證無疑是一劑 " 解藥 ",而教師資格考試即是其中的一味。許多人抱著 " 技多不壓身 "" 少一證不如多一證 " 的心態報考,畢竟多一張證書就意味著可能多一條職業選擇的道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穩定是教師行業吸引年輕人的顯著特點之一,在 " 多個證多條出路 " 觀念的加持下,越來越多大學生涌入了 " 教資 " 潮。
相關業內人士也表示,教師資格證考試可以讓更多人實現教師夢,因為它不限專業、年齡、師范類,給了更多人選擇的機會。即使知道教師資格證最后不一定有用武之地,還是有很多人在 " 考證熱 " 的大環境下樂此不疲,對報考教資證持開放態度。特別站在家長視角,教師職業具備先天認同屬性,往往大力支持子女報名參考。
03 " 雙減 " 可能只是 " 插曲 "," 教資熱 " 或許還將持續
去年," 雙減 " 政策出臺,業內一部分人士認為我國教資報考熱度可能會有所降溫。事實也確實如此,伴隨培訓機構部分教師轉崗,部分地區教資報名人數有所下降。據北京教育考試院社考辦數據,2021 年下半年北京地區教師資格筆試近 9.2 萬人報名,與上一年的 10 萬人相比有所下降。北京可以看作 " 雙減 " 之年多數地區教資報考的縮影,上升到全國即當年教資熱出現小幅 " 降溫 "。
到了今年,隨之 " 雙減 " 政策持續落地,后教培時代格局的初步形成與穩固,教資報考再次回歸原有水平。相關人士表示,短期看," 雙減 " 落地或許會成為影響教資考試報考的新型因素,因為教培行業的人才需求在客觀降低。但長遠看," 教師熱 " 現象大概率將持續。首先教師的薪資待遇提高是不爭的事實,未來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在不斷加深。并且,隨著教師準入門檻的提高,教師資格證已然成為編外教師上崗的 " 硬通貨 ",報考需求將只大不小。
此外,根據教育部 2020 年底認定取得教師資格證書人員 3693 萬人次,以及近期發布的 2021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專任教師 1844.37 萬人等數據,預測目前我國教師崗位可能還需進一步補充,教資報考的熱情將持續。
結語
不論是人們所熱議公考熱、考研熱也好,還是本文所探討教資熱也罷,都是當下社會多種形勢交織相錯下的產物。作為深處其中的人來說,應從本心出發,避免成為 " 當局者迷 " 之人。而對于不參與其中的看官而言,也應理性發聲,不能以 " 旁觀者清 " 姿態居高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