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汽車社區、短視頻平臺上,造車新勢力的諸多車型廣告、測評內容下均不難發現類似的 " 雜牌車 " 言論。
蔚來、小鵬、理想、哪吒、華為問界、零跑等造車新勢力品牌無一幸免,均被貼上過類似的標簽。
然而品牌方則不以為然,甚至集體走進了跟風口嗨的營銷怪圈,寶馬、奔馳、保時捷、勞斯萊斯等經受市場多年考驗的汽車品牌及產品,均是這些新勢力的拉踩對象。
一邊背負 " 雜牌車 " 之名,一邊瘋狂碰瓷保時捷、勞斯萊斯們,這也算是造車新勢力市場獨有的奇特景象了。
1885 年,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汽車被德國人卡爾 · 本茨制造出來,1887 年他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車制造公司,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這便是后來被人們所熟知的奔馳。
除奔馳外,寶馬、勞斯萊斯、保時捷們均是伴隨著汽車工業史發展的 " 百年老店 ",均擁有著深厚的汽車制造實力及品牌積淀。
然而在發展普遍不到 10 年的造車新勢力眼中,這些品牌似乎更像是上個時代的老古董,可以隨意對標,輕松超越。
" 理想 L9 是 500 萬以內最好的家用旗艦 SUV,不輸勞斯萊斯庫里南。" 在理想 L9 的發布會上,理想創始人李想對各路頂級 SUV 放狠話,稱不懼與勞斯萊斯庫里南、奔馳 GLS 邁巴赫、路虎攬勝、寶馬 X7 等頂級 SUV 進行比拼。
華為余承東在內部講話時曾豪言稱,把奔馳、寶馬、奧迪三十幾萬到五十幾萬車的空間,一把給他干掉,要在 50 萬內的價格區間里,徹底將 BBA 趕出去。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在小鵬 G9 發布會上表示,如果說保時捷是上一個時代的標桿,那這個時代的標桿是小鵬 G9。
"FF91 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產品和技術定位上高出特斯拉 Model X 及 S Plaid 一個檔次的智能電車,百公里加速度遠遠超過了邁巴赫,且比法拉利的大多數車型更快。" 就連賈躍亭在吹噓那難產多年的 FF91 時,也都使用了類似的套路。
除了拉踩具體品牌和產品,還有升級版的口嗨攻擊,那便是無差別覆蓋整個燃油車市場。
最為典型的便是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公開將汽油車與歷史上的蒸汽機劃上了等號。李斌、何小鵬、余承東等也發表過類似的吐槽言論。
何小鵬曾直言,開過智能電動車的人,再開燃油車會不適應;余承東則表示買燃油車就像智能手機時代買老年機。
雖然炮轟燃油車的諸多言論顯得過于浮夸,但從數據上來看,新能源車的確是汽車零售市場的主流趨勢。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聯會)數據顯示,8 月狹義乘用車零售 187.1 萬輛,同比增長 28.8%,環比增長 2.9%。8 月新能源市場整體零售達 53.0 萬輛,同比增長 111.4%,環比增長 9.0%。
對于 9 月市場數據,乘聯會預測稱,9 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銷量預計 195.0 萬輛,同比增長 23.3%,環比增長 4.2%;其中新能源零售銷量預計 58.0 萬輛,同比增長 73.9%,環比增長 9.5%,滲透率進一步提升至 29.7%。
結合市場發展來看,諸多補貼利好政策,油價上漲,充電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車企產能不斷提升,新能源車型在外觀、性價比、智能化等方面的提升等因素,綜合提升了新能源車產品的吸引力和用戶購買意愿。
另一方面,從用戶的吐槽和反對情緒不難看出,新勢力高管們的拉踩言論,并未起到加分效果,甚至為品牌反向招黑。
以 " 不輸勞斯萊斯庫里南 " 的理想 L9 為例,李想此番言論一出,引得用戶們在各大社交平臺和相關新聞評論區一邊倒地批評質疑和嘲諷。
同樣的,小鵬此前的代工廠為海馬汽車,蔚來的代工廠為江淮汽車等等,這些新勢力背后的傳統車企工廠由于自身發展算不上強大,也自然普遍被用戶質疑支撐不起新勢力品牌拳打 BBA,腳踩保時捷的宣傳故事。
從具體的產品力上,新勢力們浮夸的宣傳也屢遭打臉。
例如理想 L9 這個 "500 萬以內最好的家用旗艦 SUV",在發布后不久就被曝出懸架的后下擺臂刷上了鋁合金防腐漆做偽裝,實際采用的是成本較低的鋼材料。
而在材料問題引發爭議時,一則理想 L9 車輛空氣懸架損壞的事故被曝出,引起市場對其空氣懸架質量的擔憂。
再來看看華為余承東力捧的問界 M7," 零重力 " 座椅是其體現超越其他豪車的賣點之一。但據礪石汽車報道稱,這并非華為問界獨家的黑科技。
簡而言之,華為問界將 " 零重力 " 座椅視為超越一眾豪車舒適感體驗的 " 秘訣 ",多少有些言過其實。
類似的情況還體現在許多方面,例如宣稱 " 將自燃從新能源車字典里抹去 " 的比亞迪,依舊在自燃;各類長續航、快充等電池技術的浮夸宣傳被打臉;將輔助駕駛包裝成智能化的自動駕駛,實際中導致嚴重車禍事故等等。
這些爭議事件均加深了不少用戶對相關新勢力品牌乃至整個新能源車產品的排斥心理。文章開頭提及的無處不在的 " 雜牌車 " 標簽,便是這類反噬效果的一種體現。
很顯然,在浮夸的宣傳之后再出現產品上的瑕疵,會更為加重用戶、市場對品牌產品的不信任感。
新華社指出,種種因素之下,新能源汽車行業 " 浮夸 "" 吹牛 " 風氣漸濃,不少企業迷戀于華麗辭藻、夸張宣傳,行業亂象頻現,甚至一些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隱患不小。
" 少 " 吹牛 " 多實干,新能源汽車 " 浮夸炒作風 " 當休矣。" 面對用戶和媒體輿論給出的忠告,新勢力們似乎并不在意,依舊執著于浮夸、口嗨的宣傳策略。這背后或許既有行業快速發展的沖動,又有行業壓力逼迫的憂慮。
但不妨看看 BBA、保時捷、勞斯萊斯這些能夠發展百年,品牌、產品影響力深入全球市場的車企們,又有哪一家單純靠喊口號做營銷,而不是實打實的產品實力與品牌積累就取得成功的呢?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曾憲天 實習生 曾沛琳